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本报记者 周斌
不忘初心,19年如一日坚守高校法律援助阵地,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一批极具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他就是第二届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黑龙江省高校法律援助工作创始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石贤平。
“办好高校法律援助就是要培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法律人才,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扶助困难群体”,这是石贤平作为法援人始终坚守的信念,也是他身为高校法学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创办高校法援机构
石贤平出生在安徽大别山区,以优异成绩被黑龙江商学院(后更名为哈尔滨商业大学)录取后,在艰苦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第一次接触到法律援助便与之产生共鸣,萌生以专业知识为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发动在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想法。
作为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高校法律援助创办过程面临许多困难。获得老百姓信任,让他们将关涉一家老小的案件交到一群大学生手上很难;获得法官对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法律服务能力的认可,更是难上加难。
石贤平总结之前法律学习小组的经验,一次次向有关部门沟通汇报。终于,2001年7月20日,黑龙江省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律援助学生工作部挂牌成立,石贤平成为负责人,正式开始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之旅。2009年,他带领哈商大法援工作部代理一起标的额119万余元的案件胜诉,在全国大学生法律援助单笔胜诉标的额中名列前茅。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公民代理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大学生不能直接以公民身份代理诉讼案件,包括哈尔滨商业大学在内的全国高校法援工作陷入困境。石贤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得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具体负责管理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正面向高校遴选实施单位,资助高等院校法学院学生的法律援助实践时,石贤平积极申报,经过遴选,哈尔滨商业大学法援工作部成为2014年“中彩金”项目实施单位。借助这一项目,石贤平重整旗鼓,于2016年成功指导大学生志愿者郭昱杉、李盛宇办理一起维护妇女权益案件,哈商大法援工作重焕生机。
石贤平说:“我喜欢看到我的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活动,更喜欢看到受援人获得公平正义后的笑脸。”
情系弱者坚守使命
2017年11月底,一条“水滴筹”募捐信息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师生的微信朋友圈中迅速转发,该校一名刘姓女学生在校外吃火锅时被严重烧伤,全身缠满纱布痛苦地躺在床上。植皮、修复需要巨额医疗费用,后期康复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火锅店拒绝负担。
石贤平第一时间召开法援理事会,成立志愿者团队全力为受伤学生提供法律援助。他和成员多次看望受害者及其家属,逐步形成本案代理方案和代理策略。通过线上与线下多种方式,在漫长又寒冷的哈尔滨街头奔波往返、查询取证。历经9个月,法院最终判决火锅店店主承担刘某的医疗、护理、伙食补助等费用。刘某的家人专程到校致谢并赠送锦旗。“感谢同学和老师,让我重新燃起希望。”刘某说。
作为“中彩金”项目实施单位,哈商大法援工作部2017年度代理各类民事案件48起,帮助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此后,年均办案均超过30件,解决了大量困难群众的法律难题,赢得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认可。2016年,石贤平被评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管理先进个人。2019年,哈尔滨商业大学法援工作部被授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贡献突出实施单位。
“每当看到当事人的权益得到维护,正义得到伸张,法援人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稳健,都更坚定自己坚守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石贤平说。
勇于创新持之以恒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校内建立法律诊所,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还能掌握法律实务技能。2004年,石贤平在黑龙江省率先开设《法律诊所课程》,成为黑龙江省创办法律诊所第一人。
石贤平积极开拓高校法学实践教育工作新领域。2017年3月,他再次创办黑龙江省内高校第一家专门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志愿者机构,突破困扰高校法援工作多年的发展瓶颈,开辟法学实践教学新领域,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辛勤耕耘、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石贤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志愿者,年均超过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他的引导下用爱心温暖困难群体、用道德滋润民心。从这些人中走出了不畏权势、不徇私情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十大标兵检察官,雄辩一方、才思敏捷的知名律师,代表国家形象的外交官……
在“中彩金”项目指导下,哈商大法援工作部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共代理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保护5类法律援助案件300多件,调解法律纠纷3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代写各类法律文书400多份,举办法治宣传活动数百场。
“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是我无悔的选择,我会继续为之奉献,为之骄傲和自豪。”石贤平说。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