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雷
传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是一种重要的风俗习惯。但在礼物的相互收授中,也给贪污腐败留下了一些口子。
清代有个著名的官员和文学家叫卢见曾,他一生亦官亦儒,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著名才子纪晓岚甚至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他平日没有别的爱好,唯独喜爱古玩字画。他任两淮盐运使时,很多商人为获得卖盐的经营权,努力巴结他。要知道清代的两淮盐业,执全国盐业的牛耳;谁若掌握了贩盐的专营权,那躺着都能赚钱。因此,很多商人都想用钱来贿赂他。谁知他是个不爱金钱的主。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个姓汪的商人不知从哪里打听到,卢见曾对文人墨迹特别喜爱,尤其钟爱汉末蔡邕的《石经墨迹》。于是,他千方百计、坑蒙拐骗,终于弄到《石经墨迹》,将其送给卢见曾。不爱金钱爱古玩的卢见曾看到书法真迹,眼也直了,就欣然收下了。
卢大人的结局终究不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引”案发,牵连众多,很多人被处以死刑。当时他虽已退休,仍被调查。汉末蔡邕的《石经墨迹》、宋人临摹的《仙山楼阁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三件宝贝被查出,其受贿古籍字画的价值惊人。卢见曾的名誉毁于一旦,没等执行刑罚就在牢中凄冷地死去了。
讲史者语:就才学、威望和勤政爱民,卢见曾不可谓不是一名好官。但他终究没能把握住自己,被自己的爱好所误。作为一名官员,不是说不能有自己的爱好,而是要严防他人投其所好,以送礼为形达行贿之实。
腐败误国、误民、误己。为防止腐败的发生,一方面要在制度规范上下功夫,党的十八以来,中央相继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坚决纠正“四风”。几年来,成效显著,腐败及变相腐败的情况大大减少了,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老百姓拍手称赞。与扎紧制度牢笼同样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道德自律,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觉悟能力。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底色,也是任何时候党员干部都要坚守的初心。此外,道德防线也是党员干部对抗侵蚀、抵御腐败的安全堡垒。只有长期不懈地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能力与党性修养,才能使官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辨明公与私、名与利、得与失的关系,构筑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