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赵婕
本报记者 蔡长春 周霄鹏
秋风吹着秧苗架子上攀爬的豆角、辣椒、西红柿,一场秋雨过后,蔬菜一天一个样,大棚之间的野草也跟着疯长到半米高。
大棚之间距离太窄不能用割草机,孙国亮接连几天徒手拔草,手和胳膊转着筋地疼。
颧骨塌陷、眼袋鼓起、面色黝黑,络腮胡子盖不住孙国亮脸上深深的皱纹。2016年,身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老师的他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就任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四十亩滩村位于太行山区,全村132户,人均耕地不到两亩。截至2018年底,村中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贫困帽,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上升到8000多元。
村民们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电视里见过孔繁森、焦裕禄,孙国亮就是身边像他们一样的第一书记。
从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进村子,看到破土窑、残土墙的那一刻起,孙国亮就下决心与贫困决战到底。可来到四十亩滩村不久,孙国亮就欠了一屁股债。
四十亩滩村资源匮乏,孙国亮组织成立了以贫困户为主的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一期20个大棚需要投资70万元,除去政府专项扶贫资金,还有20万元缺口。孙国亮把供儿子出国读书的6万元钱填上,剩下的以自己的名义打了欠条给亲朋,保证村民赶在当年最后的耕种期前种上大棚蔬菜。
2016年9月30日,村干部杨兆秀第一次拿到卖菜的钱。2017年1月25日,四十亩滩村大棚蔬菜合作社首次分红,79户贫困户每户分得200元。此后,孙国亮借钱垫资40多万元又建起35座蔬菜大棚。
每天,孙国亮都会用沾满泥巴干裂的手为村民写下工条。去年男工每天80元、女工60元,今年每人每天涨10元。尽管欠债还没还上,但孙国亮会一分不少地把工钱发给村民。
看着贫困户年底拿到分红的激动劲儿,孙国亮偷偷大哭了一场。他说他见不得乡亲们受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四十亩滩村彻底脱贫致富。
“我不卖命干怎么办?欠着好几十万元外债呢。”孙国亮说,借给他钱的人不是对他有信心,是对党的扶贫事业有信心。
6月到8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种下西红柿苗后要持续滴灌,担心有的秧苗浇不上水,孙国亮就一棵一棵地巡视,看到哪里不出水就及时用锥子扎破水管保证浇灌。“死一棵苗就是7毛5呀,死100棵就是一个人一天的工资,要精打细算。”他说。
丰收时节很多菜商来收菜,孙国亮要穿插安排摘菜备货,最迟晚上12点多才能回家休息,但第二天他依旧4点起床干活,连胡子也顾不上刮。
一天中午,杨兆秀发现精疲力尽的孙国亮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旁边还有半桶没吃完的泡面。杨兆秀的眼泪夺眶而出,心里又佩服又感动。
孙国亮的办公桌上有张他以前的照片,身着警服的他白净儒雅,他说那时体重有180多斤。现在,孙国亮活脱脱一个地道的农民,体重掉了40多斤。模样变化之大,以至于孙国亮手机上的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已经失效。村民们说,这40多斤都化成汗珠子落在蔬菜大棚里了。
妻子董晓娅心疼孙国亮一天忙到晚吃不上饭,干脆带着锅碗瓢盆从石家庄来到村里跟着他一起扶贫。
孙国亮的膝盖落下严重的风湿病,董晓娅心疼地说:“快50岁的人还那么拼命,要不雇个人带班?”
孙国亮说:“雇个人一年就要4万元,雇个男劳力,一年又是两万元。我一个人既带班又干活,就能节约6万元。”
董晓娅常去大棚帮忙,别人夸她能吃苦,她笑着说:“我多干点老孙就能少干点。”
看到孙国亮一家这样真心诚意地为村民谋福利,四十亩滩村的人哪能不动情。“孙书记舍家贴财帮助村里百姓脱贫,再不积极配合还能算人吗?”村民们说。
四十亩滩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团结、奋进,蔬菜大棚临时需要帮忙,大伙随叫随到,绝不偷懒。
夏天为了保持通风,大棚两边拱形上的帘子要卷起来,可西红柿被雨水淋了会导致白粉病蔓延,所以大雨来临前必须迅速放下卷帘。为了预防半夜暴雨突袭,孙国亮干脆住在大棚工区的小房里。
2018年蔬菜丰收,蔬菜大棚收益70多万元,除了给村民分红、还借款之外,盈余20万元。
2017年底孙国亮服务期满,县、乡、村里的18名党员和群众代表给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党委写了一封信,恳请让孙国亮再留一年。
孙国亮以更大的热情谋划全村的发展大计:蔬菜大棚扩大规模向有机、无公害发展,柴鸡养殖、光伏发电多产业同步推进,改善生活环境硬化全村道路,建立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保障机制,利用“一面山、两面水”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培养脱贫防贫带头人,为四十亩滩村带出一支带不走的干部队伍……
2017年,孙国亮带领的工作队被评为河北省扶贫脱贫先进驻村工作队;2018年,孙国亮入选“河北好人榜”;2019年,孙国亮被授予“燕赵楷模·时代新人”荣誉称号。
孙国亮说:“扶贫之前我从未出过校门,没有到过基层,对农村没有切实感受。扶贫工作让我体会到百姓苦在哪里、穷在哪里,这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会伴随一生,让我不论走多高多远都不会飘。”
如今的四十亩滩村种植、养殖、光伏产业全覆盖,全村百姓整体脱贫,村里修了路建了广场,设立了孝老爱亲基金,蔬菜大棚规模不断扩大,村风民风不断改善提升,人们心里有了奔头。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夙兴夜寐、激情工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是孙国亮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一言一行不是代表单位和自己,而是代表共产党。共产党员身体力行,带动群众的作用不可估量。”孙国亮希望能给村民留下干干净净的造血产业,得到村民的认可再苦再累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