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靠什么 法律援助-法治 王伟光 331566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公共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靠什么 法律援助-法治 王伟光 331566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治 > 法律援助

公共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靠什么

2021-02-08 10:50 | 来源: 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董凡超 杜洋

  “有法律援助在,我心里踏实多了!”近日,农民工张某专程为江苏省无锡市法律援助中心送来锦旗,感谢工作人员帮他拿到3.2万元劳动补偿金。

  被公司辞退两年的张某原本对挽回权益已不抱希望,没想到,在无锡市法援中心只进了“一扇门”就成功维权。这“一扇门”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案件调解、仲裁确认等法律服务“一站到底”,容缺受理、证明事项承诺制、负面清单制试点稳步启动,减证便民、扩项利民等项工作正在铺开。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提升服务的快捷性、贴近性,走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样板路。

  整合资源精准服务

  李某经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丈夫司某不尽扶养义务,李某只好返回娘家。2020年4月,司某起诉离婚,请求法院判决儿子由自己抚养,李某支付抚养费。

  当月,李某的父亲代李某向山西省晋城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启动简化程序,指派法律援助律师栗建丰承办此案。在法援中心和栗建丰的帮助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司某与李某离婚,儿子由司某抚养,抚养费由司某承担,并由司某支付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李某的医疗费。

  2018年,晋城市被司法部确定为全国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建设示范点:变坐班服务为上门服务,简化程序、精准对接、优先受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3年来,晋城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372件,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近3000次,切实增强了残疾人的法治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多地司法行政机关像晋城一样,正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由被动受理、静态分析预防、事后调处向主动预防、动态研判和事前预警转变。

  河北省司法厅在省市县三级原有调解组织的基础上增加司法鉴定矛盾纠纷调解职能,重点调解涉及司法鉴定的疑难复杂案件。鉴定机构和人民调解组织同时提前介入、了解案情、摸排风险点,引导当事人一边鉴定一边调解,既保证了司法鉴定的公平公正,又提高了矛盾纠纷的化解效率,将投诉上访消除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福建省知识产权纠纷呈逐年递增趋势,纠纷化解成为“老大难”问题。福建省司法厅瞄准这一难点、痛点,与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发文,在全省各地成立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组织,减少了群众和企业的诉累。

  海南省司法厅瞄准海南自贸港建设新需求,积极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商会、行业协会、商事仲裁机构等设立国际商事调解组织,以“调解+诉讼”“调解+仲裁”“国内调解+涉外调解”等多种形式构建特色国际商事争端调解机制。2019年以来,海南4家国际商事调解组织受理商事纠纷案38件,调解成功17件,调解成功率44.7%。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2020年5月,在江苏省苏州市开修车厂的丁先生被人恶意拖欠维修款。得知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设有“24小时法超市”后,丁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咨询。

  “24小时法超市”工作人员为丁先生联系了律师任恩红。任恩红向欠款人释明法理并告知可能的法律后果,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对方当场给付全部维修款。

  据了解,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意引领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元和街道司法所率先打造“24小时法超市”,建立“8小时内人工解决+8小时外机器赋能”的24小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时间内,由法律工作者及专职调解员等为来访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和“一站式”非诉讼纠纷解决服务。工作时间外,配置公共法律智能化服务终端,为群众提供全时全智能法律咨询导引和自助服务,可一键生成智慧法律服务解决方案。

  “自2020年10月启动运行以来,‘24小时法超市’接待线下群众来访1100多人次、线上终端服务128人次。”苏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徐亦文说,目前,苏州市县镇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普遍配备“无人律所”及智能自助终端设备,可就民生领域常见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案例查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智能化服务。

  “这个‘掌上法宝’还怪好用哩,在手机上操作,动动手就能问问题,啥都弄得明明白白的。”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老信村村民渠某说。

  据了解,“掌上法宝”是建安区司法局自主研发的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网络掌上平台,设有建安法网、智能法律咨询、法治视听三大板块及31个子版块,满足了群众信息咨询自助分享、法律服务在线互动和服务产品主动推送的法治需求。自上线以来,平台浏览人数近十万人次,受理案件百余件,提供法律咨询千余次,访调对接案件8件,调解成功率99%,协议履行率100%,切实畅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赋能实现效率飞跃。重庆市司法局协同研发、积极推广“大牛”法律机器人,覆盖所有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重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弥补了法律服务人员的不足。“重庆司法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巴渝和事佬App”两项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果获司法部“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优秀案例大比武三等奖。

  选优配强服务队伍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有效覆盖,离不开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公共法律服务队伍。

  近两年来,许昌市司法行政机关在不断扩大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的同时,多次分类别组织人民调解员、公证员、仲裁员、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公法律服务队伍参加专项培训;制定并拓展公证、仲裁、律师等公益服务事项范围,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将村居法律顾问等公共法律服务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保障到位,解除其后顾之忧。

  考录比2.2:1,须经过报名、资格审核、面试、计算机水平测试、政审考察、公示等环节才可录用。近日,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司法局按照“专、精、优”要求,择优选拔25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实到全区所有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全域覆盖。

  重庆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肖晓华告诉记者,重庆市出台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规划,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特别是实施巴渝律师英才培养计划、百千万律师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千名青年律师领军人才库,目前,全市律师达13391名,较2019年增长12.37%,专职律师首次破万。

  “创新实施律师行业党建引领发展‘四大工程’,结合队伍建设大整顿活动,深入开展全市律师行业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以‘五查五整顿’为抓手,开展学习教育656场次,深入查找并整改问题1861个,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律师执业环境。”肖晓华说。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 王伟光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